近期,監管部門在規范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等方面動作頻頻。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信息顯示,截至6月30日,4276家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被列入異常機構名單,理由是未提交2015年度經審計年度財務報告。這樣已備案的私募機構中近兩成進入異常機構名錄。
青騅投資合伙人張健認為,一旦私募基金管理人作為異常機構公示,即使整改完畢,至少6個月后才能恢復正常機構公示狀態。此外,根據《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已登記不滿12個月且尚未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基金業協會將注銷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格上理財研究員徐麗認為,對于未按要求提供經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審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被列入異常機構,主要是為了規范私募行業的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利益。此次有4000多家未按規定執行,原因主要有:首先,部分私募機構尚缺乏合規意識,甚至未配備相應的合規風控人員;其次,本身財務數據較為混亂,無法通過相關機構的財務審計;再次,未對上報一事引起重視,存在僥幸心理;最后,部分機構本來就是“殼機構”。對于后續還想持續運營和發展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來說,被列入異常機構后,不但要至少6個月才能恢復正常機構公示狀態,且在整改之前協會不接受其新產品備案申請,還會導致客戶對其合規能力甚至公司形象心存疑慮,降低投資意愿。
與此同時,“失聯”私募的核查工作仍在繼續。截至7月25日,包括“上海譽銀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內的42家機構已被基金業協會列入正式失聯機構名單。此外,又有第八批共15家私募機構“失聯”。據悉,這些失聯私募不少曾被爆出兌付或資金流出現問題,涉及資金量較大,如上海巨璽資產,涉嫌兌付資金達12.37億元。也有部分失聯私募由于沒有按時提交2015年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被協會列入異常機構,如知名期貨私募上海璽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近期遭遇經營困境,目前沒有提交年度財務報告,被列入異常機構。
從發行數量看,私募基金市場也呈現監管趨嚴的態勢。7月15日,《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和相關的配套文件正式生效,新規除對部分私募機構強化自律規范外,也將打擊行業“李鬼”。最新統計顯示,“7·15”新規過后,私募基金發行量不及前一周的10%。7月份私募共計發行463只基金,其中,前兩周(7月3日至7月15日)發行量均破100只,尤其是“7·15”當周發行量更高達259只,而上周(7月17日至22日)僅發行16只,疑似私募新規后發行遇冷。
“總體看,無論是公布‘異常’私募、‘失聯’私募,還是打擊非法私募,抬高私募登記備案準入門檻,規范私募宣傳流程等,都體現出管理層對私募基金行業的監管還是遵循‘統一監管、功能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的基本原則。未來,監管層對私募基金應會繼續遵循適度監管理念和‘扶優限劣’的宗旨,從政策扶持和加強監管兩方面促進私募基金健康和規范發展。”灰姑娘投資公司CEO王卓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