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專項排查整治的不斷推進,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中的種種貓膩,漸次浮出水面。這場始于今年6月的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摸底排查行動,如今開始將工作重心逐步下探至地方保險業、保險公司分支機構。
上海證券報昨日獨家獲悉,近日,多個地方保險市場開始就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情況的風險進行深度排查,相關保險公司已陸續收到地方保監局下發的內部通知。
據記者了解,目前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公司展開的合作形式大致有五種,包括簽署合作協議、購買保險公司產品、代理銷售保險產品、為保險公司提供互聯網平臺技術支持、保險公司為互聯網公司提供增信服務。而在這些合作的背后,或存在超資質經營、非法經營、渠道壟斷等風險,問題不容忽視。
排查五種合作形式
知情人士透露稱,此次風險排查主要針對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公司上述五種合作形式展開,排查工作深入到每種合作形式的主要內容、合作期間等環節。
以上海保監局下發的相關通知為例,此次排查的主要內容即為:保險公司是否與相關互聯網公司開展合作,以及具體的合作形式。
如果是保險公司與相關互聯網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的,須說明協議的簽署時間、期限、合作主要內容;如是互聯網公司購買保險產品的,須說明購買的保險產品名稱、保障范圍,已承保的保費、保額;如是代理銷售保險產品的,須說明代理的產品名稱、代理保費,是否獲得代理資質,使用互聯網平臺銷售的是否符合《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規定的資質和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如果是為保險公司提供互聯網平臺技術支持的,須說明技術支持的具體內容,費用結算方法,已支付的技術支持費用;如是提供增信服務的,須說明提供增信的具體內容;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從上海保監局發出的這份排查通知來看,被納入排查的保險公司主要有華泰財險、合眾人壽、中英人壽、瑞泰人壽、永安財險等在內的35家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以及6家總部在滬的法人保險公司;涉及的互聯網公司主要有上海諾諾鎊客金融信息服務、上海微匯金融信息服務、華夏信財股權投資管理、中民財富管理(上海)、上海米缸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上海你我貸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等14個平臺。
貓膩背后風險須嚴控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的背后,的確存在一些貓膩,風險須加以嚴控。
有保險公司人士自曝內幕,為了追求市場規模,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在業務經營風險控制上把關不嚴,不排除與不具備經營資質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合作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或與存在提供增信服務、設立資金池、非法集資等行為的互聯網信貸平臺進行合作。這些互聯網平臺是典型的無證照經營、超資質經營和非法經營。
另一方面,在保險公司不知情的情況下,一些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平臺還存在著利用保險公司名義或假借保險產品、保險公司信用,來進行虛假宣傳銷售、非法集資的惡劣情況。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去年以來,國內多家財險公司先后在排查中發現,有不法第三方互聯網理財機構采取多種方式,冒用財險公司總公司名義進行非法營銷活動,他們借著眼下“P2P+信用履約保證保險”合作模式的火熱,上演了一出“以假亂真”的戲碼,以騙取投資者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險公司與一些主流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的過程中,還逐漸出現渠道壟斷的跡象,已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正在同步開展摸底排查。
以國內某主流在線票務服務平臺為例,近日就有業內人士向記者爆料稱,該平臺在互聯網意外險銷售渠道上存在壟斷情況,不斷抬高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保監部門正在針對保險公司與這些壟斷平臺在意外險方面的合作展開調研,主要包括具體的競價和招標流程,除了手續費外是否還有其他各類費用要求,代理機構是否對保險產品有要求,比如限定價格、保險期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