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今年增資潮洶涌,動輒出手數十億元,這一情況或許明年能出現基金子公司身上。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目前業內已有基金子公司“10億+”級別增資計劃出現,還有多家基金子公司增資計劃在陸續落地,且今年已有多家基金子公司小額增資。
目前基金子公司監管新規的正式文本尚未落地,各大基金子公司在等待的同時,根據此前征求意見稿尋找新方向,伴隨著增資潮出現的必然是基金子公司差異化競爭,有的高舉高打,有的則低調運作,各自尋找自家的新定位。
大額增資計劃暗潮涌動 小額增資在潛行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已有多家大型基金子公司內部明確了增資計劃,一家規模前20的基金子公司內部已經確定增資10億元,而另一家基金公司也有增資5億元的計劃。
“目前雖然沒有明確增資具體金額,但是我們公司肯定會為了保規模而增資,估計體量也是10億級以上的。”一位規模較大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股東很重視基金子公司的規模,一直寄予厚望,畢竟牌照現在還是值錢。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以前基金子公司開展業務并未與資本金掛鉤,伴隨新的政策必然導致資金充裕的大股東補充資本金,公司正在商量增資的具體細節,基本可以確定一旦新規正式版出臺跟征求意見稿差異不大,明年就會增資。
實際上,5月中旬監管層下發了《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8月12日又就修訂后的版本公開征求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嚴”子公司監管新規。根據這一征求意見稿,當時就有券商計算基金子公司必須增資百億才能支撐當時業務規模。
也有滬上某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認為,基金子公司增資與否,重點看股東態度,有些股東在等新規正式發布后再決定,還有一些要看利潤率,每一家對子公司的定位、要求不一樣,也聽說有些基金子公司明確表示不會增資。他認為目前規模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增資概率更大。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三季末規模前20家基金子公司中,今年有4家增資。其中,興業財富5月份直接將注冊資本由2億元上調至3.8億元人民幣,成為目前業內注冊資本金最高的基金子公司;同樣在5月,深圳平安大華匯通財富將注冊資本金由原先的3000萬元提升到2億元;融通資本也在7月1日將注冊資本金從5000萬元增加至1億元;上海浦銀安盛資管的資本金則于8月10日將由2000萬提高至1億元人民幣。在增資之后,前20強基金公司平均注冊資本金超過1億元。
此外,匯添富資本、上海新東吳優勝、鵬華資產、長安財富、匯添富資本、安信乾盛財富等基金子公司今年也先后增資,不過幅度都不算太大。真正的“增資潮”大概率出現在新規正式頒布之后。
走上多樣化道路 靜待正式稿出臺
距離“征求意見稿”出臺已有數月,業內普遍預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意見征求反饋之后,新規正式版本將在近期落地。在靜靜等待的同時,基金子公司也紛紛努力“去通道化、走差異化道路”。
根據“征求意見稿”,以往不受凈資本約束的基金子公司業務迎來了“緊箍咒”,新開展業務方向也將受到制約,比如,過去基金子公司常走的通道業務很難繼續走下去,而必須向資產管理本源轉型。
“我們在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就基本暫停了所有的通道業務,大力拓展主動管理業務。這一方向也是對的,通道業務含金量低且利潤低,主動管理業務利潤貢獻度更高,市場競爭也更激烈,除了比拼業務能力,其實對股東資源等也是考驗。”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該公司目前將發力點放在ABS業務、股權投資業務上。
另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該公司基本以主動管理業務為主,重點是布局定增、量化對沖、固定收益等。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各家子公司都根據現存的風險準備金計提標準重新進行業務布局,ABS、股權投資、MOM、FOF、定增、量化對沖、海外投資、PPP等主動管理類業務,都成為基金子公司規劃的一部分。
從最新的業務數據來看,基金業協會公布的20強基金子公司數據顯示,前20強中三季度有9家規模出現下滑,不少公司已經在尋找新的轉變。10月共計339只子公司產品備案,較9月的627只大幅減少45.93%,較7月和8月的804只和786只更是分別減少57.84%和56.87%,也有不少基金子公司長期沒有產品備案,基本業務停滯。
據北京一家第三方機構人士表示,不同的基金子公司轉型的重點不一,行業內可能會出現分化,轉型重點可能更多地依托于其股東的資源。
“短期看,供求關系已經失衡,業務其實很多,但子公司都無法接活,目前大量業務流向信托。”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雖然目前不少基金子公司已經將費率從過去萬五萬三水平提高到千一,甚至千三,但整體轉型還很艱難,行業內也沒有形成較好的思路。相比信托、券商等機構,基金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足,可能是制約轉型的重要因素,轉型之路將是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