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政策收緊后,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審批也已經收緊。
據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自今年3月下旬以來,除了一些本身股東背景非常強大的,如大型央企、金融機構,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基本不再批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了,即使提交了申請材料,基金業協會也不反饋。”
實際上,自去年5月基金業協會成立后,基金行業的自律管理正在捋順、規范。
對此,乾道金融總裁趙靖偉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去年股市異常波動后,整個金融市場環境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證券行業開始,所有的金融行業都在監管轉型,并對行業潛藏的風險進行梳理,加強基礎制度建設規范風險。所以對于基金第三方銷售牌審批政策的收緊,趙靖偉認為是正常的。
值得一提的是,2月5日,基金業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私募管理人登記備案業務全面收緊。
而在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的興起,它們正成為繼銀行之后的又一大基金銷售渠道。對此,趙靖偉表示,未來基金第三方銷售一定要持牌才能展業,否則將面臨非常大的政策風險。
趙靖偉預計,“未來金融業將走制造業的老路,金融機構逐漸成為產品的提供方,互聯網平臺,掌握渠道的才能成為王者。”
不過,趙靖偉也表示,未來的互聯網基金銷售平臺不能只是賺傭金的模式,而要提升技術含量,如提供好的理財顧問服務,從顧問服務,投資收益中獲得分成,逐漸打破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
趙靖偉還指出,現在的基金銷售平臺基本是根據產品類型、收益率、人氣來推薦理財產品,這種模式存在較高的風險,往往銷售好的產品,收益率高的產品,可能也是價格偏高的時候,容易讓投資者買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