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三道金牌令疊加下的私募圈生態
私募學習研討新規細節 尋求變通之法
券商就私募最關心的問題做出回答
最近的私募圈忙成一鍋粥。有券商就針對密集實施的私募新規召開培訓班,給私募答疑解惑。在7月15日募集新規、7月18日資管新規,8月1日第二批“保殼”大限的三道金牌令疊加之下,私募有些暈頭轉向,手上的產品大多是暫停狀態。私募們希望得到權威解釋,一些私募則搶在新規明確之前急尋“變通”之法。
券商培訓私募
華東某大型券商上周開了一個新規研討會,據了解,此類會議也在其他地區同步展開,會上私募們拿著資管新規講義,由券商托管外包部人士講解,挨個答疑解惑。私募的問題多聚焦在投顧“3+3”資質、劣后資金認定、母子結構、杠桿比例等。
投顧“3+3”資質被討論得最多,令私募比較困惑的是3年以上連續可追溯證券、期貨投資管理業績要怎么界定。
“原來在公募作為基金助理、或在私募做投資助理管分倉時取得的業績算不算?”有私募問。券商人士表示,如果是直接掛名、明確助理是管理人的可以計算業績,但公開產品分倉、私下管理的則比較難以認定,而且公募基金公司給基金助理出具的證明也不一定有效。
還有私募表示,前幾年公司一直是自營做投資業務,這兩年才發行產品,但投資經理沒有變動,那能否證明有連續可追溯業績。券商認為,只要能證明是該投資經理管的產品,基本上可以做業績統計,但如果多個經理同時管一個自營賬戶,就未必可以,具體還有待跟監管部門確認。
母子計劃也是困擾私募的一大難題。原來是為了投資經理盡量少管一些產品,才在母計劃下面鏈接多個子計劃,現在是不是不能再新發子計劃。對此券商解釋認為,如果子計劃作為募資層、投到母計劃是投資層的,人數超過200人,就不能再新發子計劃,已經超過的產品在存續期內不允許有凈申購。
部分私募相關業務停滯
尋求“變通”辦法
7月15日募集新規、7月18日資管新規、8月1日第二批“保殼”大限,三道金牌令疊加之下,私募忙得團團轉,亟待理清思路;一批私募產品則希望在現有產品停滯的狀態下,尋求“變通”辦法。
“我們手中有好幾個結構化產品,規模很大,都卡在7月18日的新規期限上,暫時沒有找到方法處理。有人建議走信托通道,但也有很多障礙,比如優先資金來源、通道費等。”華東某券商托管部人士表示。
北京某家做一級、一級半市場的私募也表示,最近想要發行的結構化產品,都因為新規的緣故,暫停推進。
據記者了解,有私募為了應對‘股票類’產品杠桿比例不超過1∶1的規定,想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即在產品合同的投資范圍里把股票剔除,換成“其他類”,這樣就可以適用1∶2的杠桿比例。“現在大家對政策監管疑惑較多,一些產品管理人正想辦法在中間找尋機會,在監管沒有明確說不可以做之前,找變通方法繼續做下去。”前述券商托管人士表示。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在7月15日募集新規正式實施后,有券商給私募機構發出了征詢函,對老私募產品增加冷靜期、回訪制度等規定,要求私募對老客戶進行征詢。如果不同意增加則贖回、同意則簽訂,而新進的客戶則要求既簽老合同、也要簽征詢函。有些私募表示最近太忙,根本顧不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