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國內私募行業監管趨嚴、股指期貨交易限制未放松的背景下,不少私募機構除選擇擴容投資策略庫、申請公募牌照等路徑轉型外,還在加速布局境外市場。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開曼群島等“免稅天堂”設立離岸基金,已逐漸成為國內私募機構布局境外市場的新潮流。
“中國資金參與境外投資的數量龐大,為了尋找新的市場及新的投資標的,去年以來,國內私募到境外發行產品的數量呈井噴式增長,特別是去年下半年。”凱思睿環球基金服務(Custom House Global Fund Services)董事李曉亮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為打通新的投資渠道,提升自身在境外市場的投資比例和能力,國內有不少私募機構正在或打算申請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相關業務牌照。
近日,上海富善投資有限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富善國際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拿到了香港證監會頒發的9號資產管理牌照。該公司董事長林成棟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國內股指期貨交易受限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加速推動了他們申請9號牌照,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超高凈值客戶也意識到要站在全球的角度進行資產配置。境外市場有富時A50指數期貨等衍生品,拿到9號牌照后,公司可以進一步豐富投資工具和策略,比如在香港做A股市場中性對沖策略就比在內地做選擇多,也有不少盈利的機會。
林成棟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高凈值客戶對多元化投資的需求明顯增加,特別是超高凈值客戶很早就有配置境外資產的需求。
“境外配置1.0時代主要是買房地產、高收益債以及股票,但普遍做得不好,比如我們接觸到的一些客戶,去年二季度去做港股卻被深套。”林成棟說,“目前,客戶明顯感覺到在1.0時代需要配置的資產已配置到位,所以想找一些更穩健的金融產品進行配置,比如量化對沖基金、房地產基金等,我們的境外產品也正好能匹配他們的需求”。
香港東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早在2003年就取得了9號牌照,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同時為內地私募機構提供發行離岸基金的綜合服務。該公司執行副總裁李煒向期貨日報記者介紹,截至目前,他們公司已與中國內地的10多個獨立投資經理(含個人及機構)簽訂協議幫助其發行境外資管產品,其中,量化交易和全球趨勢跟蹤是兩大熱門策略。
“從通過各平臺成立的離岸基金產品情況看,近兩三年來,除傳統的股票、多空和債券策略外,又陸續出現了全球宏觀、固定收益、CTA、對沖等新型策略。”李曉亮表示,“產品發行規模方面,單只產品也從以前的一兩千萬美元增至現在的首期便達到3000萬美元,二期規模增長更快,一般很快能增到5000萬美元。”
李曉亮說,對境外基金服務商來說,5000萬美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國內私募機構發行境外產品自此將更容易得到境外大型機構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