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大的品牌資金實力背景下,這些大型企業具備一定的兜底實力,這對用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但對于投資者來說,不能因為其背景就選擇該平臺,需要多方面考量。
P2P風潮席卷的已不僅僅是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近兩年來,不少大型企業都忙著跨界P2P,從碧桂園、富士康,到海爾、海航集團,這些看上去和網貸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一躍而入,不禁讓人感慨互聯網金融魅力“撩人”。不過,對于這種“大樹底下”的P2P平臺,用戶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投資嗎?業內人士表示未必。
跨界:供應鏈金融是亮點
家居行業巨頭紅星美凱龍成立P2P平臺家金所,網站上“上市企業紅星美凱龍30年實業支撐”格外顯眼;海融易由海爾集團成立,2014年12月正式上線;五糧液(000858,股吧)集團宜賓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萬盈金融正風生水起;大型房企碧桂園旗下碧有信社區金融平臺也在6月正式上線;富士康旗下P2P平臺富中富將于年內正式運營……
昨天記者登錄碧有信平臺,只有6個借款項目,年化收益在7.9%至9%之間,均被搶光。其中一款為供應鏈項目,根據項目說明:某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方)與碧桂園已簽署一項總承包工程施工合同,施工方在平臺轉讓應收賬款的部分剩余價值。家金所在其官網上介紹,平臺“為家居商圈借款客戶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為廣大用戶提供理財信息服務。”
原因:實體產業遭遇發展瓶頸
大型企業紛紛“觸網”,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近幾年來,實體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經營,都遭遇發展瓶頸,這讓他們開始環視四周,向綜合性的服務平臺方面轉型。顯然,互聯網金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少大企業掌握產業鏈上下游信息,為做供應鏈金融奠定了基礎,對于不管集團內部還是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企業也都掌握了較為核心數字,構建起P2P平臺也就比較從容。”京北眾籌總裁、上海交通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所所長羅明雄進一步表示,“在強大的品牌資金實力背景下,一定范圍內的風險,這些大型企業也具備兜底的實力,這對用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投資:不可盲目追求平臺背景
未來,會有更多的大型企業跨界網貸行業?不少聲音認為,P2P行業經過多年的野蠻發展,已經進入了更為規范的軌道,P2P隊伍的擴容速度會降下來。
互聯網金融行業專家沈中祥表示,P2P本身是信息中介,不應該承載高額兌付等風險責任。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也不能因為其高大上的背景就選擇該平臺,需要多方面考量。如果確實有需要,最好還是先投資知名度高一些、發展時限長一些的平臺,不可盲目追求平臺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