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基金經歷了粗放式增長后,管理層對私募基金的管理也在逐漸加碼。《金證券》記者注意到,隨著監管收緊,私募基金申報和成立的數量驟然減少。據中基協的公開數據顯示,近3個月來,僅有20家私募基金獲得通過并成立。 私募人士告訴記者,現在一家私募一年運營成本至少200萬元,嚴監管和高成本是私募成立減少的主要原因。
三個月僅20家私募備案
今年2月,中基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根據中基協的規定,已登記滿12個月且未備案首只基金產品的基金管理人,必須在2016年5月1日前備案首只基金產品;如果登記時間不滿12個月,則可以延后到2016年8月1日前備案首只基金產品。如果不能滿足,那么就要被注銷基金管理人登記。這一規定,給如火如荼的私募基金澆了一盆冷水。
中基協數據顯示,自去年8月份以來,新備案私募數量僅為2260家,其中還包含相當一部分早先已申報的私募基金。而近三個月僅有約20家私募備案。
中基協官網數據披露,截至2016年8月1日,登記在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6500家,較6月底減少7594家。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被清理的7594家私募基金中,有7220家私募機構高管人員無證券投資基金從業資格。
一年運營成本至少200萬
一位從公募私奔的私募基金人士向《金證券》記者無奈說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都要花錢。”
該人士說,私募基金作為金融機構,好歹要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場所。體面的辦公場所不管是對這個行業,還是對客戶,都是一種尊重。以他目前租住的寫字樓為例,一年房租大概是26萬元,這還不算物業費及水電費等。“這些只是小錢,對于私募基金來說,最大的花銷就是人力成本。”他補充,“根據現在監管的要求,每個人都得具備從業資格,現在一位具備證券投資基金從業資格的普通私募人員一年最低成本大約是30萬。”
他表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公司規模現在盡管不大,但好歹也要具備財務、風控、操盤手、營銷等。這些算是最低配置,有時缺人手時,老板就得一人身兼多職。前臺、網絡維護、營銷等,哪有需要就得上哪。”
據了解,目前一家最低配置的私募,一年的運營成本至少在200萬元左右。只有管理規模上億、年收益為正的私募,才能完全覆蓋成本,否則,可能就得自己貼錢。